arteming
Artemin gallery 創立於2020年,品牌以其為名,期望自身對於藝術的感知有如神經傳導般的敏銳與快速,並致力於尋找生活中每刻光景與藝術的連結,找尋潛力藝術家,發現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

Follow Us

多位藝術家 /INTERVIEW: dreamscape ARTISTS

INTERVIEW: dreamscape ARTISTS

[ 專訪 ] 藝術家 Alan Chin、Alex McAdoo、Max Berry

1. 在《Superbloom》中,加州罌粟作為主角,承載了多層次的意義——從象徵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到反映原住民的歷史記憶及重生的希望。您能否更深入地談談,加州罌粟如何在視覺語言上成為表達歷史與身份的載體,並吸引觀者進入這段敘事?

Alan: 作為在加州出生和成長的多代華裔美國人,我的一些祖先在 1850 年代為了加州淘金潮而來,並參與了橫貫大陸鐵路的建設。加州罌粟一直存在於我的生活中——它是加州的州花,出現在書籍、城市標誌、市立公園和各種休閒標誌上。我童年時家附近的 Briones Regional Park 山丘上,每到春天便鋪滿了罌粟花、青草和野花。成長於舊金山灣區,我深受「天命昭昭(Manifest Destiny)」這類歷史神話的影響,經常造訪奧克蘭博物館,館內的收藏展現了加州從原住民時期到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再到桃樂絲·蘭格拍攝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註*1 時期照片等歷史軌跡。這些視角塑造了我對加州罌粟及其多層意義的理解。

我學習如何在野外和自家庭院種植罌粟,親身體驗它的美麗與短暫。儘管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的花期卻只有一天,但每年都會重新綻放,象徵著生存與重生的循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它隨處可見,甚至常被當作「雜草」,卻被列為保護植物,採摘罌粟花甚至被視為聯邦犯罪。由於不能摘花,我與伴侶開始將拍攝罌粟當作一種遊戲,無論晴雨,在國家公園、城市花園,甚至社區角落捕捉它的身影。

對我而言,罌粟是一種深具個人意義的象徵,與文化傳承、生存與轉變緊密相連。加州原住民長期以來將罌粟用作食物與藥物,甚至用來緩解疼痛。而藝術家們則在作品中運用罌粟來講述地域與身份的故事。罌粟那鮮豔如落日般的色彩與鎮靜作用,既帶來美感,也象徵著堅韌不拔。它連結了個人記憶、集體歷史,以及自然的持久力量。從中國的鴉片戰爭到全球的鴉片類藥物成癮危機,罌粟作為鴉片來源,曾是能夠治癒人心的貨幣,也成為毀滅的象徵。

2. 在展覽介紹中提到,您的曾祖父參與了鴉片戰爭以及家族移民美國的經歷。如果方便的話,能否談談這些歷史經歷如何影響了您在《Superbloom》系列中的創作?特別是您如何將這些個人記憶轉化為大眾性的隱喻或象徵來與觀者對話?

Alan: 我的曾祖父深受鴉片戰爭後的影響,陷入了癮癖的泥沼,當時鴉片被作為殖民統治的工具,吞噬了無數人的生活。在債務壓力下,他做出了一個無法想像的決定——將年幼的祖父賣給了遠在加州的叔叔。祖父來到美國時,是一名契約勞工,之後儘管美國社會對華人移民充滿歧視,他仍在二戰期間被徵召入伍。他曾奔赴四條前線,參與解放集中營與死亡營,最終因救出自己的將軍與部隊,獲頒銅星勳章。

對我來說,罌粟花不僅僅是脆弱而短暫的美麗,它承載著祖先在苦難中求生與犧牲的記憶。自然狀態下的罌粟令人著迷,它的花瓣隨風飄揚,將山坡染上一片金黃。然而,它的美麗與黑暗歷史密不可分。從同一種花中提煉出的鴉片,曾被英國用來摧毀中國的經濟,目的主要是換取瓷器、白銀與茶葉,這場鴉片貿易所引發的成癮與流離,深深影響了我的家族命運。

《Superbloom》將這段深刻的家族歷史轉化為普世的隱喻,講述韌性與重生。罌粟雖然脆弱,卻能在最嚴峻的環境中生長,它的種子隨風飄散,如同我們的歷史,即便充滿苦難,仍在世代之間流轉,塑造著我們的生命。透過這件作品,我探索毀滅與重生、失落與生命延續之間的張力。罌粟既是紀念的象徵,也是生存的象徵,它提醒我們,即便經歷毀滅,也總有新的生命會在廢墟之上生根、綻放。

3. 您在作品中提到風作為變革的力量,這樣的意象令人印象深刻。能否與我們分享這個靈感的來源,並解釋它如何與您對家族歷史或文化根源的理解產生共鳴?

Alan: 風即是流動。它攜帶種子、塑造地貌、改變環境,儘管我們無法直接看見它的存在。我們之所以知道風的存在,是因為它觸及萬物——彎曲的草葉、翻湧的水面,或是被輕輕托起的罌粟花瓣。

在我的家族歷史中,遷徙就像風——無形卻強大,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旅程。風帶著我的祖先跨越太平洋,將他們帶往未知的未來。它象徵那些無形的力量——殖民主義、戰爭、經濟困境——推動著他們的移動。即便在靜止的時刻,風仍然存在,正如歷史在我們的血脈與記憶中迴盪不息。

風帶來雨水,滋養大地,使新的生命紮根生長。在我的創作中,它既象徵過去未曾被看見的掙扎,也代表不斷向前的重生與希望。吹散罌粟種子的同一陣風,也為下一代注入新的生命。

4. 在您的作品中,個人與集體記憶交織。對於身為移民後代的您來說,這樣的探索在藝術創作上是否承載了特別的意義或挑戰?

Alan: 如果深入探究歷史,幾乎所有人——除了或許是原住民族群——都來自移民。遷徙一直是塑造人類文明的關鍵力量,無論是自願或被迫,無論是出於生存、本能、機遇,還是流離失所的無奈。這種移動塑造了身份認同,在過去與現在、記憶與重塑之間形成張力。

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歷史性的探討,更是極為個人的經驗。我在創作中經常思索如何在尊重祖先歷史的同時開創新的敘事。在這過程中,我需要同時容納哀悼與慶祝、失落與重生,然而,正是在這樣的二元對立中,最深刻的故事得以浮現。

我經常思考如何表現「景觀的轉變」,因為它象徵著文化的抹除與適應。當我走在戶外時,我會觀察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如何重塑環境——進口草皮的單一種植覆蓋了高爾夫球場與郊區草坪,反映著歐洲審美觀念對土地的強加。相較之下,日本式庭園則展現了生態的多樣性與精心設計的和諧,儘管自然彼此依存,仍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控制感。這種對比讓我聯想到移民文化本身——文化可能選擇同化、征服,或與環境共存。

無論是步行穿越白令海峽,還是乘船抵達美洲,幾乎所有生活在美國的人都來自其他地方。然而,歷史卻由那些宣稱擁有這片土地的人所書寫,他們將長久以來有人居住的地方據為己有。這樣的現實複雜了移民的敘事,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權力、流離失所,以及歷史如何被重寫。

儘管遷徙歷程充滿矛盾與衝突,我仍在文化交流中發現美感——無論是透過食物、語言、藝術還是傳統。當我們接觸不同的歷史,從不同的視角理解世界,我們的視野便會擴展。而我的創作,正是這段旅程的映照,在擁抱文化交融的豐富性之餘,也不斷質疑那些形塑它的力量。

5. 作為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您涉足繪畫、陶瓷、裝置藝術,甚至攝影與電影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這些媒材的切換過程中,是否會帶來某些挑戰,或者它們為您的創作過程帶來了哪些優勢?

Alan: 瑪雅·安傑洛曾說:「凡事適度,包括適度本身。」作為一名跨領域藝術家,我樂於在不同媒材間創作,因為每種媒材都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就像品嚐一道道料理,而不只是單一菜色。專注於一種媒材固然能夠深刻發揮其力量,但對我來說,媒材的多樣性帶來更豐富的可能性,讓每一種材料在對話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每種媒材都有其獨特的語言,卻又彼此相連。繪畫依賴於天然的礦物顏料,就像陶土源自大地的礦物元素。畫布通常由棉或亞麻織成,而這些植物曾在陽光下生長,如同陶土在地底經過千百年的淬煉才形成。同樣地,雕塑與裝置藝術所使用的金屬,也是從地球中提煉而來,經歷勞動與時間的洗禮。影像藝術捕捉的是即時的動態,而陶土則記錄指紋的印痕——這兩者皆是對記憶的保存,就像電腦硬碟存儲資訊一般。

每一種媒材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大型裝置創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而陶瓷杯則提供了一種親密的觸覺感受——它被握在掌中,帶來溫暖,成為日常儀式的一部分。這些材料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歷史、文化與元素轉化的承載體。

對我而言,跨媒材創作並不是挑戰,而是一種對可能性的拓展。這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一個概念,探索故事如何隨著媒材的變換而呈現不同的樣貌。無論使用何種媒材,其核心始終不變——那是一種對創作過程、材料本質與自然世界的深刻連結。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場祈禱。

6. 雖然這次展覽中沒有展示您的陶瓷作品,但我們對您如何在陶瓷創作中同樣探討個人身份、集體記憶以及歷史創傷等主題感到非常感興趣。能否請您稍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創作經歷?

Alan: 陶土是一種非凡的材料,不僅因其物理特性,更因其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意涵。數千年來,它被人類雙手塑造,既是日常生活的器皿,也是文明的見證。曾經,瓷器的價值甚至超過黃金,直到煉金術士試圖仿製它,最終以動物的骨灰作為原料,成功燒製出骨瓷。這種從有機物質到精緻陶瓷的轉變,正如歷史的演進——透過重塑、適應與存續而不斷發展。

陶土能夠記憶。它記錄著每一次觸碰、每一道痕跡,正如歷史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印記。我將陶瓷視為一種敘事媒介,也是一種探索韌性的方式。在疫情期間以及亞裔仇恨犯罪激增的時期,我創作了一系列以仙人掌和多肉植物為靈感的作品——這些植物能在極端環境下生存,它們儲存水分、適應嚴苛的地貌,這種生存與適應的能力與我作品中經常探討的主題產生了共鳴。在研究這些植物形態的同時,我也深入了解它們的歷史用途——它們曾被人類栽培,不僅為了美觀與藥用,有時甚至被當作殖民壓迫的工具。

當我在賓州的個展因為我的亞裔身份而被取消時,我感到極度悲憤。最初的痛苦轉化為憤怒,這股情緒驅使我創作出全新的系列作品,主要使用木材與陶瓷,試圖處理並直面美國歷史上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與系統性壓迫。

我的研究帶我回顧一連串關鍵的歷史事件,從蛇河大屠殺(Snake River Massacre)、洛杉磯唐人街的私刑處決,到《排華法案》與確立出生公民權的《美國訴黃金德案》(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我探討了華工在建造美國大陸橫貫鐵路中的角色,華裔移民在舊金山天使島移民站的拘留與審訊,乃至更近代的悲劇——底特律白人汽車工人殘忍謀殺文森特·陳(Vincent Chin),以及84歲的維猜·拉塔那帕克迪(Vicha Ratanapakdee)在舊金山被襲擊致死。

這份不公的清單還在延續,但歷史的韌性同樣綿延不絕。這些事件——無論悲慘或英勇——都構築了我們今日所立足的基石。透過我的作品,我希望呈現這些歷史,不僅僅作為苦難的見證,更是亞裔美國人堅韌與貢獻的證明,他們的故事值得被記憶與銘刻。

藝術家吉姆·梅爾徹特(Jim Melchert)曾說:「當瓷磚破裂時,裂縫沿著最小阻力的路徑蔓延,彷彿有生命一般。」這種理念啟發了我的創作態度——擁抱意外,讓裂痕成為敘事的一部分。

透過陶瓷,我探討這些張力——記憶的脆弱、歷史的永恆,以及生存所蘊含的美。

7. 身為一位亞洲裔藝術家,您在國際藝術圈中是否曾感受到文化身份的挑戰?這些挑戰如何影響您的創作方向?

Alan: 當然…作為一位亞裔美國藝術家,我在國際藝術界遇到了許多與文化認同相關的挑戰。在荷蘭求學期間,我發現當地對「美國藝術」存在既定印象,通常聯想到大尺度、大膽且色彩鮮明的作品。他們期待一種特定的美學風格,而當我的作品偏離這些預期時,往往會引來驚訝或質疑。

當我受邀代表美國參加首屆武漢生態雕塑雙年展時,我再次深刻感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許多人對「美國藝術家」的形象仍停留在金髮碧眼的刻板印象,當我抵達現場時,竟被誤認為助理而非藝術家。即便在焊接自己的雕塑時,旁觀者仍以為我是受雇的技工,而不是作品的創作者。在許多藝術空間裡,我彷彿成為了一個「變色龍」——一位無法符合大眾預期形象的藝術家,但透過藝術這門共通的語言來交流。

近期,我原定在賓州舉辦的個展突然被取消。館方的理由是,他們已經展出過一對「亞裔藝術家夫婦」,因此認為再展出我的作品不符合他們的多元性指標。雖然多元、公平與包容(DEI)倡議本質上是美好且必要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卻被扭曲濫用——成為排除而非包容的工具。與其促進更豐富多元的對話,我的身份反而被簡化為配額的一部分,彷彿「代表性」是一種有限的資源。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當 DEI 只是流於表面、缺乏真正理解時,它有時反而會被用來背離其初衷。

這些經歷讓我更加堅定要挑戰刻板印象,並擴展藝術界對「誰能被看見與聽見」的敘事。我在作品中探索那些曖昧不明的邊界——質疑身份、認知與歸屬感。我不願屈從於他人對我的期待,而是透過創作來挖掘細微差異、打破既有假設,並為更複雜、多元的美國藝術家身份創造空間。

8. 您的作品經常探討那些未被充分關注的文化與歷史。同作為一位講師,您如何看待藝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促進對多樣性和被遺忘歷史的理解方面?

Alan: 藝術是理解歷史的有力工具。它能夠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並成為一種易於接觸的方式,來探討包括心理健康與歷史創傷在內的艱難議題。

藝術是一種見證——它承載著故事、情感與生命經歷。透過藝術來教學能夠促進更深入的參與,引導我們提問、反思,並與那些可能被忽視的歷史建立聯繫。

9. 在夢境般的藝術表達中,或在消化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的過程中,有時會擷取特別的記憶與時間片段。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是否曾經有過記憶重構的情況?這對創作有何影響?這樣的過程是否也對內心狀態構成挑戰?

Alan: 是的,我的創作過程就像是一種拼貼——將個人、家族與全球的歷史層層疊加於同一個時刻之中。記憶並非靜止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推移,受到新的觀點、情感與發現的影響而轉變。這種流動性對我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它為重新詮釋敞開了空間,讓更深層的意義得以浮現。

顏色,尤其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能夠喚起情感、建立聯繫,並改變語境。有時,一張圖像或材料的意義在創作前就已顯現,而有時則是在創作過程中,甚至完成之後才逐漸浮現。這種經驗就像是凝視一張舊照片:當我看到童年的影像,我會瞬間被帶回那個特定的時刻——我能聞到母親正在烹煮的食物,感受到空間的溫暖,回想起當時的聲音。但若是別人看到同一張照片,他們的體驗將截然不同。它或許會喚起一種懷舊之情,但這份記憶仍然存在於一個獨立、卻又與之重疊的現實之中——觸發他們對自身過去、現在,甚至是想像中的未來的情感聯繫。

這種個人與集體記憶的層層堆疊,正是驅動我創作的核心。它營造了一個讓不同歷史、感知與詮釋並存的空間,使觀者能夠在作品所承載的多重敘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連結。

10. 在觀眾體驗您的作品時,是否希望他們能重新審視自己與歷史和文化的連結?這是否也是您創作的初衷之一?

Alan: 我並不試圖強加特定的觀點,但希望我的作品能成為促進反思與沉思的催化劑。與其提供單一的敘事,我更傾向於提供背景脈絡,讓觀者能以自己的方式進入歷史、文化與記憶之中。

如果有人在作品中找到個人的連結,無論是來自自身經歷、祖先的歷史,或是一種全新的意識覺醒,那麼這件作品便已達成它的目的。我的初衷是創造一個對話與探索的空間,讓意義不是被直接灌輸,而是能夠自然展開。我希望作品能成為一個參照點——在個人與集體敘事交會之處,讓每位觀者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與之對話。

Alex McAdoo

1. 您經常將新興科技的概念融入作品中。您是否曾在科技與手工繪畫之間尋找平衡時遇到過挑戰?對於有人提倡未來科技取代傳統繪畫的趨勢,您有何看法?

Alex: 對我來說,與媒材建立關係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認為在螢幕上觀看藝術永遠無法取代一幅油畫。就像攝影一樣,AI 只是畫家可以運用的另一種工具。

2. 在其他訪談中了解到您經常結合無人機、360度相機等新興技術進行創作。想請教您的創作過程是先從科技捕捉畫面後再進行繪畫,還是因為熟悉這些攝影器材,使您能夠更具體地想像畫面的呈現?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創作的流程和背後的思考? 

Alex: 我嘗試過各種工具,但主要使用的是放在車內儀表板支架上的 iPhone 拍攝的影像。我的作品中大部分的扭曲與奇異感來自於繪畫前的素描過程。

3. 從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四五年前的繪畫風格與現在相比有了顯著的變化。想請問,是否有特定的書籍、文獻,或其他影響與啟發,促使您在創作中融入現代光學技術,進而這成為您作品標誌性特色的一部分? 

Alex: 一些對我近期作品產生影響的書籍、藝術家和歷史人物包括艾蜜莉·卡爾(Emily Carr)、夏伊姆·蘇丁(Chaim Soutine)、查爾斯·塞菲(Charles Seife)所著的《零的故事:動搖哲學、科學、數學及宗教的概念》(Zero: The Biography of a Dangerous Idea)、夸梅·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所著的《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如何與異溫層交流?沒捐錢給難民是錯的嗎?當代倫理學大師談全球化時代的道德難題》(Cosmopolitanism: 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以及伊本·海賽姆(Ibn al-Haytham)。

4. 您作品中的風景,都是您親自旅行過的地方嗎?還是也會夾雜一些來自夢境或超現實的場景?

Alex: 這個系列中的所有風景畫都來自我個人生活與旅途中的自傳式片段。大多數作品是根據我在駕車或健行時拍攝的照片所繪製的。

5. 您曾提到在作品結合了個人的身份認同與對美國自然景觀的描繪。能否請您更深入地分享這兩者之間具象與非具象的連結,以及它們如何在您的創作中交融並產生共鳴?

Alex: 作為一名擁有印度、愛爾蘭和蘇格蘭血統的多種族個體,我對歷史上不同文化的交融深感興趣。關於數字零的最早書面規則記錄,可追溯至 7 世紀,由印度數學家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所撰寫。我認為零可能是對西方藝術與文化影響最深遠的東方發明,它有效地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限。零與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即我們今日使用的數字)直到 15 世紀才在歐洲廣泛流通。試想用羅馬數字來計算,那實在是非常原始的方式!

在查爾斯·塞伊夫的《零的故事:動搖哲學、科學、數學及宗教的概念》中,他解釋道:“在十五世紀之前,繪畫和素描大多是平面的、無生命的… 他們不知道如何利用零的力量。”他接著描述了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如何“首次展示了無限零的力量:他通過使用消失點創造了一幅逼真的畫作。”

我的畫作中的風景被螺旋形狀扭曲,這些形狀向扭曲的消失點延伸,代表著零的虛無。零是我印度身份在我所處場所上的印記。

6. 在展覽介紹中提到,您的作品旨在探討身為多種族棕色美國人的身份,同時也希望喚起人們對被忽視的東方歷史的關注。能否藉此機會,向觀者更深入地闡述您的創作初衷與核心理念呢?

Alex: 我之前的回答已經大致回答了這個問題。我的核心理念是,文化的交融是人類得以進化的方式。夸梅·安東尼·阿皮亞的著作《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如何與異溫層交流?沒捐錢給難民是錯的嗎?當代倫理學大師談全球化時代的道德難題》對此有著精彩的闡述。

7. 您如何看待藝術在當今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幫助年輕一代理解多樣性與交叉文化歷史方面?您認為藝術在這方面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者,您對藝術教育有什麼樣的期許?

Alex: 這些畫作關於我對自身身份的探索。如果有人喜歡我的作品,願意進一步了解其中的故事並從中學到些什麼,那對我來說就是額外的收穫。

8. 身為一位多種族棕色美國人藝術家,您在國際藝術圈中是否曾感受到來自文化身份的挑戰?這些挑戰又如何影響您的創作方向與藝術表達? 

Alex: 並不會。

9. 或許這個問題稍顯世俗,但欣賞您的作品時,不禁讓我聯想到 Christopher Nolan 電影中經常運用的概念或畫面——如 O’Neill Cylinder。不知道這是否與您的作品有某種不約而同的呼應或啟發呢? 

Alex: 我之前沒有專門研究過這個,但我看過相關的影像。之後會再深入了解。

10. 在您的作品中,「零」不僅是一個數學概念,更是一個重新定義空間與可能性的隱喻。能否請您分享更多有關「零」在您創作中的哲學意涵,以及它如何形塑您的視覺表達和藝術敘事? 

Alex: 零與其他數字不同,因為它代表了虛無與無限這些概念性的思想。透過在數學和物理中使用包含零的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人類學會了如何理解宇宙。我喜歡虛無這個概念如何引領我們去理解如此多的事物。

Max Berry

1. 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如同雨天從車窗眺望外景的朦朧感,或是在霧氣中尋找方向的迷茫感,甚至讓人聯想到即將遺忘的夢境片段。這樣的風格與表現效果,是從什麼契機開始的呢?背後是否有什麼有趣的小故事或靈感來源,能與我們分享一下嗎? 

Max: 我認為風格是一種自然的過程,透過重複與實驗逐漸形成。『凝視』與『尋找』是繪畫的絕佳比喻,特別是當它與直覺的流動狀態結合時。對我來說,繪畫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遊戲。

2. 在過去的訪談中,您提到作品中的風景多源自您親身探訪的地方。但是否有一些作品是以照片為參考,而實際上您並未親自到過那些景點?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否與親身經歷的描繪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或意義?

Max: 我使用真實地點的照片和素描作為參考,但最終它們往往會變成拼貼。例如,天空、背景、中景和前景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時,畫面的構圖完全是憑空想像,並沒有特定的地點參考。在創作過程中,作品會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性,當線條、形狀、色彩和構圖達到和諧時,原始參考便不再重要。

3. 您曾提到,繪畫房子能夠為觀者帶來一種懷舊的感覺。那麼,在您的作品中,是否有某一幅房子特別與您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有著最深的連結?能否與我們分享那個地方的故事,以及它在您的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Max: 房子是我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母題,它並不代表某棟特定的建築,而更像是一種情感的象徵,一種能夠被立即感知的感受。顏色、比例和環境各自扮演著關鍵角色,而這些元素的和諧共鳴是喚起這種感受的關鍵。我將這些瞬間視為收藏的對象,而房子本身並非最重要的元素,許多時候,那些沒有任何人類存在的景色,反而最能帶來震撼。

4. 在您的創作過程中,是否有特別嚮往去旅行的地方,或者最希望能夠描繪下來的夢想風景地點呢?能否與我們分享這些地方對您的吸引力,以及它們可能在您的作品中展現的方式?

Max: 它可以是任何地方,無論是全新的或是熟悉的地方。每個地方都有吸引注意的潛力。這很難形容,我所尋找的東西無法用地圖或指南來衡量。對我而言,關鍵在於時間的投入。如果我能在任何地方待上一段時間,我就能帶走一些我認為令人印象深刻或充滿情感的東西。繪畫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媒介,我希望能夠傳達對周圍環境的一種謙遜且真誠的觀察。

5. 在您的作品中,顏色的運用往往與現實世界相符,即使畫面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也很少出現過於鮮明或突兀的色調。這樣的選擇是否有特別的原因?在顏色的挑選上,您是否有什麼特定的方向或考量,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Max: 顏色是繪畫中幾乎最重要的元素。我採用濕畫法,每次調色時都專注於光與影的互動。最終,藝術是某種質感的表達,這種質感會傳遞給觀眾。

6. 從您近期的訪談影片中注意到,您從雪梨搬到了近郊的鄉村生活。能否與我們分享是什麼樣的契機或轉捩點讓您選擇遠離都市,投入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環境?這樣的轉變是否也對您的創作帶來了新的啟發或影響?

Max: 最近我從雪梨搬到了更偏遠的地區。

7. 在同支影片中,您提到在工作室裡,會更常利用身後的鏡子來觀察您的作品,這樣的觀察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能否與我們分享,這樣的觀察習慣是從何時開始的?其中是否有什麼微妙的發現或細節,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您的創作過程?

Max: 我會將畫作掛在一面牆上,並在對面放置一面鏡子。這樣,儘管我的背面是面向畫布,通常是在調色時,我仍然能夠看到作品。而鏡中的倒影則突顯了關於構圖與比例的問題。

8. 從您的網頁上可以看到,您參與的每檔展覽幾乎都會有同名的出版作品,這讓我很好奇,這些出版物與展覽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它們是否像是您的 moodboard,或是有其他更深層的意圖與構思?

Max: 我真的非常喜愛書籍!我所創作的出版物是展覽的伴隨品。它們大多由繪畫、筆記和照片組成,展示了畫作的起點和創作過程。

9. 看到您去年與 CLO Studios 合作的計畫,結合了藝術、音樂、設計,甚至餐飲食材,這樣的跨界合作讓我非常感興趣。能否請您分享這次合作的起源與過程?是否有任何特別的領域,讓您未來也有興趣進一步探索並進行跨界合作?

Max: 這是與當地社區的合作活動,社區本身就是媒體,沒有PAN POTTERY的藝術家們,這次活動無法順利進行,非常感謝他們。大部分時間我在孤立的環境中工作,但成為更大創意社區的一部分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對未來的合作持開放態度,但以我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機會是少數。

10. 看到您之前曾與音樂人合作,策劃展覽歌單,這樣的合作讓人印象深刻。想請問,您是否有推薦的歌手或歌曲,或是歌單,能夠與您的作品搭配,為觀眾帶來一種更具沉浸感的多感官體驗呢?

Max: 我過去所製作的所有音頻伴奏都可以在我的網站上找到。個人而言,我沒有特定的音樂推薦,但我很喜歡NTS。

中文切換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