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ng
Artemin gallery 創立於2020年,品牌以其為名,期望自身對於藝術的感知有如神經傳導般的敏銳與快速,並致力於尋找生活中每刻光景與藝術的連結,找尋潛力藝術家,發現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

Follow Us

開幕活動

[ Exclusive Interview ] ARTIST MULTISTANDARD MULTISTANDARD 1. How MULTISTANDARD Was FoundedCould you share the story of how MULTI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How did the five members meet and decide to form this group? MULTISTANDARD: We all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Interior,

[ 專訪 ] 藝術家 MULTISTANDARD MULTISTANDARD 1. MULTISTANDARD成立可以和我們分享 MULTISTANDARD 如何成立的經過嗎?五位成員是如何相遇並決定組成這個團體的? MULTISTANDARD: 我們都是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業設計學系的室內設計專攻。雖然是不同學年的五個人,但在學期間都一直保持友好並且屬於互相討論或是激發想法的關係。而成立的契機,原本只是為了節省報名費一起在DESIGNART TOKYO展出個人的作品。 MULTISTANDARD則是當時展覽的名稱,而展出後陸續以團隊的名義收到專案以及設計邀約,便從那之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設計團體。 2. 團體名稱的由來經查詢,MULTISTANDARD 這個詞彙與電子產品有關,意指「能夠處理來自不同系統的訊號」。想請問團隊為什麼選擇「MULTISTANDARD」作為名稱?是否有特殊的意涵,或是間接反映了團體的理念呢? MULTISTANDARD: 這個名稱來自於我們常使用的一種創作思考:以不同觀點審視世俗的固定觀念,將所謂的“負面”換個角度思考轉換“正面”。 Double Standard 雙重標準,通常是一個負面的詞彙,但對於創作,我們認為沒有所謂的絕對標準,反而應該提出不同的想法以及創作風格,而我們有五個成員因此決定以MULTISTANDARD多重標準這個造詞來當作團隊的名稱。 3. 創作命名方式我注意到你們團體的展覽主題常以英文小寫並搭配“_ing”結尾作為標題,想請問這樣的命名方式是否有特別的意涵或緣由呢? MULTISTANDARD: 在我們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動手執行“這個動作。經過親手接觸材料,實驗等等過程會更熟悉材料的特性, 進而能提升作品的品質以及說服力。且時常也因此產生預料之外的結果,並有些時候這些“意外”甚至能孕育出史無前例的作品。所以我們統一作品的名稱都以ing結尾,呈現出一種動手做,正在進行的一種意象。 4. 創作靈感的來源我發現你們的作品,不論是團體創作還是個人作品,其概念的出發點總是出人意料,彷彿是長時間觀察某個物件後,萃取出的獨特疑問或想法。好奇這次的展覽主題是靈光一閃的靈感,還是經由團隊討論逐步激發出來的呢? MULTISTANDARD: 在設計及創作的產業,要想到一個好的故事通常是難能可貴的,往往很多是有前例有人做過,或者大多時都只能產出很普通的概念。所以日常的觀察以及累積就相對的重要,這些觀察不僅僅只是對於設計領域,我們也盡量在不同領域裡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從中找尋概念以及自己的特色。而這次的團隊作品“tracing”,則是訂出一個主題“重新審視個人的作品”來重新發想。並花了滿多時間進行討論,而誕生的其中一個專案。 5. 團隊文化與默契作為一個設計團體,您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一些內部的小習慣或默契呢?據我們了解,團隊成員分別位於日本和荷蘭,這樣的距離是否帶來溝通上的挑戰?或許還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與趣事可以和我們分享? MULTISTANDARD: 我們畢業於同一所學校,雖然成員的風格有些許差異也各有擅長的領域,但也相對的有許多共通點。比如對於一個新的主題或是素材各個成員對於製作過程,處理順序大致上都有共識,並各自進行實驗再分享結果。而在處理專案,展覽的時候通常會發揮各個成員的所長來進行分工:文章、平面設計、展覽構成等等。 我們的成員分散於東京,栃木,四國,以及荷蘭甚至也可以說台灣。不能時常聚集當面溝通創作是一個挑戰,但相對的也有優勢。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風俗民情,文化,所以我們擁有更多元的題材能夠發揮,成員們互相分享自己在地的文化以及風俗通常都能 受到很大的啟發。甚至把東京當作發源地,能夠在不同地區展覽或是進行專案都是我們很珍惜且擁有的一項優勢。 6. 國際展覽經驗與挑戰MULTISTANDARD曾參加過米蘭設計週、Rimowa 的全球巡迴展覽等國際展覽,團隊有覺得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作品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嗎?或是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意啟發可以分享嗎? MULTISTANDARD: 在國際間的展出,其中一個大挑戰就是輸送費。此次展出的作品“tracing”,其中也包含了一個概念:日本這個島國所面臨的藝術品輸送費的問題。這對於台灣的創作者來說相信也同樣是一個難題。近年來,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在海外發表作品,但由於無法負擔高額的保險和輸送費,許多創作者往往因此錯失了展示的機會。這也很有可能是許多創作者無法突破國內市場的原因之一。 7. 媒材挑戰與探索您們的作品總是在嘗試並探索各種媒材,在過程中,是否曾遇到最具挑戰的媒材?或許有沒有特別想在未來嘗試或深入鑽研的媒材呢? MULTISTANDARD: 我們的創作通常以實驗性的方式為基礎,可以說每一個作品都是一次挑戰。在這些挑戰中,以黏著劑為主要材料的“oozing”可能是最具挑戰性的嘗試之一。接著劑是生產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但一般來說,在物件之間的接合過程中產生的痕跡或是溢膠,往往會被視為“瑕疵”。對於一般的見解,黏著劑幾乎從未被當作一種“材料”。“oozing”就是一個將是將黏著劑當作是主要材料,重新定義並賦予價值的挑戰。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將被接合的物品視為單純的“模具”,而接著劑則成為了主角。這樣的處理方式讓黏著劑成為了焦點,最終發覺到以往的主要材料和接著劑之間的立場互換所產生的有趣現象。以這種逆轉結構來向固有觀念提出疑問的手法也是我們創作的方式之一。而媒材沒有特定,比較像是依照當下的題材來尋找最適合的材料,來表達我們想要述說的故事。 8. 創作的哲學性在您們的個人作品中,背後的概念往往引人深入思考,甚至帶出哲學性的探討。想請問您們平時是否閱讀相關書籍,或是受到哪些外在影響,才有如此有趣且富有深度的創作延伸呢? MULTISTANDARD: 在接觸新題材時,對其背景和歷史的研究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認為理解主題的脈絡和特徵,往往能夠使作品更具說服力。此外,在深入探討特定主題或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希望通過作品提出新的觀點。而這些問題往往來自於日常生活或與他人的對話,甚至有時這些問題會成為創作的契機。而最終,我們希望的不是僅僅得出一個單一的答案,而是與觀者共享這些問題,並一起思考將其當作製作的過程。通過作品讓觀者們能夠有所反思,或者讓他們發現未曾察覺的新觀點。探索這種雙向對話的可能性,正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9. 團隊間的學習與挑戰從您們的作品和社群媒體可以看出,MULTISTANDARD 的成員各自在不同媒材上有特別的專長。好奇的是,您們是否會互相學習或挑戰彼此擅長的媒材?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有沒有讓人特別印象深刻的經歷可以分享? MULTISTANDARD:

[ 專訪 ] 藝術家 Evan Trine, Brittany Fanning, Mona Broschár Evan Trine 1. 可以跟我們聊聊您的成長背景嗎?您的哥哥似乎也從事設計和藝術相關的工作,我們都很好奇,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讓你們兄弟都選擇從事藝術相關的領域? Evan: 對,我哥哥是一位設計師和家具製作師。雖然我們的父母不是藝術家,但他們都是音樂家。我爺爺曾是1950、60年代西岸爵士樂圈中相當受歡迎的鋼琴家。所以,我們從小就在充滿創意氛圍的環境中長大。我們也都曾就讀洛杉磯一所專注於藝術的學校。我在那時候開始接觸攝影,而我哥哥則開始他的設計生涯。   不過,我認為我們的創意更多來自於童年時的車庫時光。我們會利用週末撿拾廢木頭,用工具做出各種手工品,這段經歷啟發了我們對藝術創作的熱情。 2. 我們注意到您的工作室裡有一整套鼓,想問您是否有組過樂團?曾經有過現場演出經歷嗎?如果有喜愛的樂手或推薦的歌單,歡迎跟我們分享。 Evan: 是的,在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之前,我曾經是音樂家,參與過許多樂團。高中畢業後,我還考慮過成為一名職業鼓手,甚至在21歲時隨樂團進行了美國巡演。儘管現在主要是隨性彈奏,但音樂仍然是我藝術之外的另一個熱忱。我喜愛爵士、放克、靈魂樂,還有1960到70年代的經典音樂。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有Stevie Wonder、Marvin Gaye、Herbie Hancock、The Beatles、Aretha Franklin和Pink Floyd。我也有相當豐富的黑膠唱片收藏,工作時常會在工作室播放,通常都是70年代的放克和爵士樂。 3. 您曾在採訪中提到,喜歡用朋友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來裝飾您的家。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目前收藏的藝術品嗎?這些作品來自哪些朋友或藝術家呢?其中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收藏故事? Evan: 是的,我很喜歡收藏朋友的作品!我不太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掛在家裡,所以感謝身邊有許多有才華的藝術家朋友。我家裡特別喜愛的幾件作品來自Nick Aguayo、Piper Bangs、Matthew Feyld、Karri Paul和Amy Kim Keeler——這些作品大多色彩鮮艷、明亮且抽象,帶有一種特別的西岸美學,與我的創作風格相似。我還有一幅我太太大學室友Anne Brady的畫。她大學時非常有才華,但後來不再創作了。這幅大幅作品掛在我兒子的房間裡,是我花了三年時間努力說服她才成功購得的。 4. 您提到自己不算是攝影師,並很少拍照,作品中的照片素材多數也不是您親自拍攝的,創作更多是集中在尋找素材、數位化處理和打印過程的操作上。我們很好奇,您的作品是如何產生的?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創作過程? Evan: 其實,我從來不把自己當作攝影師,特別是當我討論自己的創作時。雖然我在兩所學院教攝影,也接一些攝影工作,但我更願意稱自己的作品為「繪畫」,而非攝影。大多數我最喜歡的藝術家都是畫家,而我真正感興趣的是抽象繪畫,只是不喜歡用顏料。我更愛相機,所以希望用打印機和墨水來「畫畫」,而不是傳統的畫筆和顏料。 回顧這15年,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在創作「繪畫」,只不過工具是相機。我喜歡使用攝影素材,但不希望作品像傳統照片一樣指向某個具體對象。我希望觀者能透過作品的材質和表面去體驗,而不是被拍攝的物體或人物所束縛。 5. 您曾提到創作素材多來自家族照片、報紙標題、朋友的肖像以及一些畫作影像等。這次展出的作品素材是取自哪些來源呢?是否希望透過這些素材傳達某些訊息給觀眾?能否分享一下作品背後的故事? Evan: 這次展覽的作品是我長久以來首次完全使用自己拍攝的素材。我拍了很多家裡的花,決定用這些照片來完成新作品。有人曾說,花象徵著短暫的美,因為它們被剪下後很快會枯萎,而我想通過創作將這一瞬間永遠保留下來。我選擇花作為創作素材,因為它不帶個人故事或具體概念的聯想,花就是花,這也是藝術史中經典的題材之一。我希望延續這個傳統,但換成以布料、碳粉墨水和打印機來創作出抽象的花卉形象。 6.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藝術市場中,藝廊如何選擇合作藝術家?藝術家又是如何選擇藝廊來展示他們的作品?這兩者之間的交互關係,決定了藝術家與畫廊共同的未來走向。 日期:2024年10月25日時間:15:00-17:00地點:Artemin Gallery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51巷32號1樓)主持與談人:TSJ Art Restoration 創辦人 蔡舜任老師主講人:Artemin Gallery 創辦人 Ben & Casper 講座報名:https://forms.gle/2cKhcoJgNrPfr3df9 *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 專訪 ] 藝術家 Yoshi47 Artemin: 1. 書本在您的生活中似乎扮演著重要角色。您有什麼推薦的書籍嗎? Yoshi47: 我小時候讀過一本書,叫做《有惡魔的天國》(悪魔のいる天国),是科幻作家星新一寫的。從那時起,他的短篇小說一直帶給我很多樂趣,即便現在也是如此。可惜他已經不在了,所以我們無法再期待他有新書問世。不過,我最近讀到了一本書,叫做《熱帶》(ねったい),是森見登美彥寫的,他以《企鵝公路》和《四疊半神話大系》聞名。他的故事表達方式讓我覺得跟星新一非常相似,讓我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Artemin: 2. 很喜歡您作品中出現的蔬果元素,它們既意想不到又充滿趣味。我想知道,當您搬到愛知縣遠離塵囂,開始耕耘自己的農場時,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 Exclusive Interview ] ARTIST Jean Bosphore, Mevlana Lipp, Mirza Cizmic, Sabrina Piersol Jean Bosphore 1. What three adjective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yourself, and why? Jean: The three adjectives I would use to describe myself would be demanding, generous and ambitious.

[ 專訪 ] 藝術家 Jean Bosphore, Mevlana Lipp, Mirza Cizmic, Sabrina Piersol Jean Bosphore 1. 你會用哪三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並解釋為什麼? Jean: 我會用「要求高」、「慷慨」和「大膽追求」來形容自己。儘管這些形容詞字意很直接,但解釋起來卻不容易。要求高是因為我對於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都有很高的期望;慷慨是因為在這些高要求下,我仍然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簡單事物,並且慷慨地對待友情與愛情。至於「大膽追求」,難道不應該如此嗎? 2. 可否談談你的成長背景,有什麼特定的經歷啟發你成為一名藝術家? Jean: 我在一個相當傳統的工人階級家庭中長大,背景相對普通,父親工作也非常忙碌。我一直喜歡用雙手創作,不管是塗鴉、繪畫還是製作物品。由於我性格內向、害羞,總是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以,我會說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藝術家,甚至不知道這是可能的…… 3. 除了畫畫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做什麼? Jean: 哈哈,日常生活中,我對音樂非常著迷,經常挖掘和聆聽新歌和新藝術家。此外,我非常喜歡游泳(我熱愛且非常需要這項運動),也喜歡閱讀書籍和觀看電影。晚上,我會見朋友,喝點酒、抽點煙(抽得有點多),哈哈。 4. 你還記得自己創作的第一件藝術品是什麼嗎?當時的想法是什麼? Jean: 我不太記得我的第一件藝術作品,但記得有一幅畫讓我感到特別,不是因為自己這麼覺得,而是別人告訴我這幅畫很棒,讓我有繼續創作的信心,但我創作更多是為了表達有意義的內容,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 5. 在你的創作中,有沒有哪一件作品對你特別重要?為什麼? Jean: 嗯,我會說《Noon rendez-vous》是我第一幅(壓克力)畫作。我對一直畫黑白畫面感到厭倦,因此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我想要新的視角、顏色和媒材,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因為這是第一幅畫,所以它帶有一種我喜愛的天真感,我一直在嘗試重新創造這種天真的特質,但無法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