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ng
Artemin gallery 創立於2020年,品牌以其為名,期望自身對於藝術的感知有如神經傳導般的敏銳與快速,並致力於尋找生活中每刻光景與藝術的連結,找尋潛力藝術家,發現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

Follow Us

個展舉辦

[ 專訪 ] 藝術家: Katia Lifshin 1. 最近的戰爭對你的創作有何影響?在這種不確定性下,你的創作方式有什麼改變嗎?你是如何應對這種情況的? Katia: 當然,我改變了,我的創作方法也隨之改變。自從 2023 年 7 月 10 日以來,我覺得自己變得更加焦慮,而這顯現於我所生活的環境。生活在一個不斷發生劇烈且令人恐懼事件的地方,讓人難以承受,也可能讓人對外界封閉自我,將自己困在一個孤立的泡泡裡。我盡量不去看我小小世界之外正在發生的事,因為那讓人很難承受,也很難改變。我感覺自己毫無掌控力。 我唯一能掌控的,是我所做和專注的事情。在創作中,我注意到自己開始更加鑽研細節。我不能說這與那些事件有直接關聯,但我確實只在工作室裡,或者照顧植物時,才感受到某種掌控感。我更加投入於種植植物,並且渴望學習有關植物的新知識,尋找將新想法融入創作的方法。 2. 從你近期的作品來看,你的畫作筆觸似乎比過去更柔和,是什麼改變了你的創作方式? Katia: 我覺得過去一年多的種種事件在心理上對我產生了影響,使我開始尋找心靈中更柔軟的角落,或許也是一種應對方式。結果是,我在創作上也變得更不畏懼去嘗試色彩與氛圍。這一系列作品正是這種心境轉變的成果,也像是一條嶄新的方向——而這只是眾多道路之一,我希望未來能繼續探索。在創作中,我常常開闢許多「路徑」,並逐一去探索。這次的個展便圍繞著花朵與螺旋的象徵。 我著迷於螺旋與圓之間的聯繫——它們出現在我畫作的天空裡,光暈與螺旋不斷重複——而這些形態又呼應著花朵綻放時的模樣:花心被花瓣環繞。這些形態連結到心理學上「中心」的概念,也就是一種回到內在核心、感受到安定的狀態。 這個系列關於在心靈中找到一個平靜的所在,一個個人內在的中心。這些作品彷彿透過咒語或催眠般的方式去追尋這個所在——大量重複的圖案與無數花朵,邀請心靈安住於此,進入一個平和、冥想的空間。那是一種潛入花卉、植物與自然世界的感覺,一個神祕的領域,能使人安撫並得到慰藉。 這些作品同時承載著二元性:既擴展,又靜止——就像螺旋,或是一朵綻放的花。它們暗示著躺在花田中的靜謐,並感受到自己在無垠宇宙中是多麼渺小。自然的重複映照著人類的經驗:無盡的道路,不斷的循環。這些畫作不是在抗拒這種韻律,而是關於擁抱它,並隨之共舞。 近期的經歷讓我更加渴望在心靈裡尋找柔軟之地,並使我更開放去感受色彩與氛圍。本系列以花朵與螺旋為核心,它們象徵著無限,以及靜止之中的生長。 3. 您是如何從現實生活的記憶,逐步轉化為迷幻藝術的創作歷程?又是如何與觀眾建立起深層聯繫的呢? Katia: 這個轉變漸進而自然。隨著創作的發展,我能更自由地完全依靠想像力創作,這來自迷幻經驗的啟發,也因為技術提升,我認為超現實主義需要這種自由才能呈現令人信服的畫面。 作品中的環境與角色逐漸超現實,符號與敘事反覆出現,源於我先在心中探索感受,再構築成影像,而非先創作再感受。自然世界與角色交織,共同描繪人類心理旅程的層次、情感、隱秘與光明,以及心靈能體驗到的輕盈與驚歎。將作品與超現實主義及自然連結,是表達我內在感受的重要方式。 4. 你作品中的肢體動作,無論是漂浮、交織或輕柔地傾斜,似乎都在表達某種情感狀態。你認為肢體語言比面部表情能更有效表達內心嗎? Katia: 身體是一種工具,用來表達情感、思想以及靈魂的狀態。在我的創作中,肉體與靈魂彼此緊密相連,在敘事與故事中互相支撐。身體的狀態取決於心靈/靈魂的狀態。 小時候我曾學過韻律體操,所以我想自己自然會傾向在作品中探索「彈性」與「柔韌性」——身體的柔韌、手與腳的姿態所蘊含的力量,常常在我的創作中重複出現。畫中的角色常以非人類的方式扭轉、延展,以表達情緒的狀態。那是屬於我自身與內在世界的一部分,而我將它呈現在畫布上。 5. 疫情那段時間,您意外地開始在作品中加入「黃色」,但您也曾說過自己絕對不會用「紅色」。可以請您聊聊您是怎麼做色彩上的選擇嗎?為什麼會選擇黃色,又為什麼避免紅色呢? Katia: 或許正因為身處不確定的時代,我更傾向去探索鮮豔而明亮的色彩。我會自然地被某些顏色吸引,而對於另一些顏色,則覺得不太親近、不太能與我產生連結。 6. 回顧你最近的訪談,你和你的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你認為你作品中的角色有體現她的個性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嗎? Katia: 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觀察,而我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認同的——不是直接的方式,而是更直覺性的,因為這些想法早已內化於我,成為我自身的一部分。像是透過身體的柔韌,或單純以身體的力量來表達心理狀態。我筆下角色的身體特質,確實與我對祖母的印象有許多相似之處。我總覺得她的內在小孩一直存在於她的生命裡,使她永遠年輕,充滿活力。她是那種腳步永遠帶著彈性的人。 但同時,這些角色也不僅僅如此,他們還包含了來自我個人經驗的其他想法與面向。甚至包括更陰暗的一面:扭曲、融化,或跳躍、伸展——這種柔韌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而靈魂之中光與暗的交織,正是不斷在我作品中重複出現的一種對話。 7. 您的作品通常於現實與超現實世界擺盪,您可以分享一個您最有印象且激發您的創作最多的夢嗎?您是如何將其轉換成作品的? Katia: 我常常做一些奇怪的夢,而且記得特別清楚。其中有些我已經轉化為繪畫,有些則打算未來再創作。我夢見過許多關於「入口」的場景,各種不同形式:走廊、狹窄的通道、擺滿抽屜與架子的空間、隱密的角落、必須逃離的上鎖房間、小窗戶,甚至是我必須爬進去的微小通風口。它們共同的感覺就是「進入某個地方」或「逃離某個地方」。我曾將這些夢做成草圖,其中一個特別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我名為 〈Hallway〉 的作品(去年在維也納的個展中展出)。 至於這次的個展,我的靈感來自三年前的一個夢:夢裡我跳進一大堆黃色的小花中。那些花生長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下,不斷從樹上飄落下來。我坐在花堆裡,頭探出來,望向遠方的風景:群山與晴朗的天空。這種感覺出現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 〈Floral immersion〉 與 〈Spinner〉 裡。我直到完成這些作品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重現這個夢——那並不是有意識的安排。 因此,我從夢境獲得的靈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向,有時會直接描繪所見,有時則試圖營造一種感覺。有些想法甚至要等上好幾年,直到你準備好去實踐它。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8. 在創作的最後一步,你是怎麼判斷一幅畫已經“完成”的?那是一種視覺的直覺、情感的飽和,還是理性的判斷? Katia: 我會說這是一個理性的決定。當繪畫進行到某個階段時,我會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它。創作一開始時,我的方式比較自由、鬆散,隨著進程逐漸收緊。在初期我經常會對作品做出改動,加入細節或新的想法,然後一步步收斂,直到所有元素都就位並在腦海裡成形。到了最後,剩下的便只是技術性的收尾工作。 9. 我們可以發現畫中角色的衣服有時是平整的,即便他們在特定畫作中是被用力扭捲的。你的作品經常以扭曲的軀幹和頸部為主題;你是如何構思的?這個主題是否為你的情感掙扎的映照呢? Katia: 當我在作品中引入某種元素時,比如那些扭曲的衣物,我往往會長時間去探索這個概念,並賦予它新的意義。以扭曲的衣物為例,它最初源自一種疲憊感——像是被「扭曲」的狀態。但後來它延伸出新的含義:某種心靈上的柔韌性。它們讓我的角色能以非人類的方式去觸及、去行動、去表達,擴張他們的身體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們也象徵著一種失去結構的身體,所以當我在探討深沉的悲傷或困境時,這些扭曲的四肢與軀體正好能表現那種狀態。這樣的象徵使我能夠「借用」肉體,作為心靈與靈魂旅程的載體。 螺旋也是我作品中不斷重複出現的元素。因此,這些扭曲的特徵,實際上源於我對這些符號與形狀的吸引——螺旋、方形、重複的圖案——它們共同構築出一種視覺語言,幫助我去表達作品中想要探索的情感。 10. 你的角色常帶有模糊的情緒,這種情感是你有意留白,還是反映了你對人性複雜性的觀察? Katia: 這是刻意為之的,因為我的作品關注的是內在世界。人的心靈非常有柔韌性,悲傷與寧靜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你的心靈既可以是囚籠,也可以是避難所。我的許多作品正是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創作的。 11. 有什麼要的題材是你接下來想要挑戰的嗎?可以聊聊你的未來計畫嗎? Katia:

[ Exclusive Interview ] ARTIST: YuChun Chen 1. What is the concept behind the exhibition title “Still Telling”? Why choose the imagery of “anonymity” and “still telling”? YuChun: The English title Still Telling came from the curator, and I really liked it—continuous,

[ 專訪 ] 藝術家: YuChun Chen 1. 「匿名故事Still Telling」這個展覽名稱背後有什麼樣的構思?為何選擇「匿名」與「仍在訴說」這樣的意象? YuChun: 英文Still Telling是策展人的點子,我很喜歡,綿延、持續變化,像條河。中文是我們協調後的結果。匿名象徵的是模糊、中性、開放,我希望看畫的人因此能更容易走進我的畫裡,一起延伸故事。 2. 如何決定本次展出的主題?從上次展出的自我觀照,到這次的作品系列,創作理念有什麼樣的延續或轉變? YuChun: 我不太有計劃性,多半是憑感覺畫了一堆後,再挑出彼此有呼應的。理念大致上一樣,對時間和記憶的關係持續好奇。 3. 這次作品中,有一些關於命與運的羈絆哲思,似乎在命運掌舵及對人生方向的迷惘中擺盪,可以分享這背後的構思嗎? YuChun: 我很好奇命運是什麼?流動的時間?共振的節奏?既是眷顧也是困境?我想的不是占卜或支配,而是涉及個人、種族、被命名為國家的土地等背後,是不是有一股事物相互運作的力量在擾動著什麼?如果真有命運,它是不是締結了某種關係或規律?但我想或說都不太清楚,只能模糊地試著畫出想像。 4. 這次在幾張作品都能見到手的描繪,手與這次的展覽主題「匿名」有什麼樣的連結呢?可以請您更進一步聊聊您想透過手傳達什麼嗎? Yuchun: 我覺得手很萬能、有職業痕跡、很情緒化、也很神秘,還帶點魔性,可能就是那種神秘感,不停吸引我張網捕捉。至於透過手想傳達的,可能是更微妙的情緒。 5. 先前您曾提過記憶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這次是什麼樣的回憶成為您下筆紀錄的動機呢? YuChun: 我對改造記憶好像有點著迷,雖然畫面多半是我去過的地方,但怎麼把我的幻想融合進去,可能就是我最強烈的下筆動機了,就像在畫布上寫出一篇迷你小說。 6. 相較於上次的展出是關於自我探索,那這次是否就是一片片的記憶拼圖拼湊而成的小短片呢?是什麼讓您有這樣的發想? YuChun: 每次展出,不論風格如何變化,其實都是自己對當時時空、環境的回應,我的核心依然是探索自己的未知吧。 7. 相較於以往沉著的低彩度色彩,黃色在這次《樓頂》、《循環時間》及《沙發》都有較高的明度表現,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這樣具體的靈感來源? YuChun: 黃色是個有點神奇的顏色,各種明暗的黃,既溫暖又孤單、既明亮又恐怖,它跟誰都不容易融入,但缺了它又不行。所以我決定跟它好好相處一下。 8. 這次展覽的作品之間有什麼樣的內在連結?您希望觀眾透過這些作品看到怎樣的敘事? YuChun: 雖然畫面大多是從我腦海打撈上來的記憶,但敘事的走向是開放、自行延伸的。我想呼喚出一種被觸動但難以言說的、模糊的感覺,就像靜態的「實境擴增」,展場裡,畫中的虛擬世界和觀眾的內心世界不停互動,直到完全遺忘,彼此都消失。 9. 除了藝術家的身份外,您也嘗試過其他不同的工作領域,不同的工作經歷是如何影響您的創作呢? YuChun: 不同工作經歷的影響讓我覺得,現在可以這樣畫畫很珍貴。 10. 您曾提到在畫面中的自己定位是一位觀察者,以往的畫面也多趨於焦距較長的構圖,那這次有較多的臨場感視角,這樣的構圖有什麼樣的考量嗎? YuChun: 因為構圖大多憑直覺,不太打草稿,常是邊畫邊改,結果和最初的發想經常差很多。我沒意識到臨場感視角,如果有,也許是因為我更靠近自己一點了,願意在場;或嘗試遊走在現實場景和想像情節的中間。 11.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從上一次到這次的展出,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心路歷程的變化嗎? YuChun: 創作是個特別看重天份才華的領域,我慢慢了解、接受自己的才份極其有限,但不因而氣餒,反而期待自己因此能更寬心地感受存在的刺激、繼續讓眼睛處在一個奇異的十字路口上,更寬鬆地畫下去。

[ Exclusive Interview ] ARTIST: Atom Pavarit 1. Your work often conveys delicate layers of emotion through quiet, contemplative scenes, and this series in particular invites deeper reflection. Could you share what kind of moment or experience first sparked the idea

[ 專訪 ] 藝術家: Atom Pavarit 1. 你的作品總在安靜的畫面裡流露出細膩的情緒層次,而這次的主題也引發許多深層的思考。可以分享當初是什麼樣的情境或契機讓你開始構思這個系列的嗎? Atom: 這種感覺是在我大學畢業、搬回家之後慢慢開始出現的——因為我以前是在另一個省份念書。過去兩年,我大多都待在同一個地方,開始注意到身邊的變化,尤其是自然環境的變化,真的很明顯。有時候,我甚至知道自己能影響或控制那些變化。但當我試著反觀自我內心時,卻發現我不知道該怎麼改變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這就是這系列創作最初的起點。我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連結——一個在我們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元素。然後我就想到了「光」。 2. 近期的作品很多都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片刻。是什麼吸引你去關注這些「小事情」呢?你通常是怎麼把這些熟悉的片刻轉化成視覺作品的?  Atom: 陽光和月光曾經引導我們的自然生活節奏,但現在它們已經不再扮演主要角色了——人造光取而代之。當我仔細看自己的生活時,發現我早上是被手機的光叫醒,晚上則是在工作室的燈光下結束一天。所以我開始留意這些光,從自己的視角去觀察、記錄它們,因為它們其實默默地影響著我的日常經驗。 3. 當你在曼谷與北標府之間穿梭,面對兩種生活節奏與城市結構的差異,這樣的轉換是否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你的創作觀察與敘事角度?  Atom: 北標府比較像是郊區的地方,那裡自然環境還是城市的一部分。早上有太陽的亮光,日落後天也會變暗;但曼谷幾乎不會入睡,整座城市24小時都在發光,都是從建築物散發出來的光。原本的公共空間或自然景觀,大多被水泥建築取代,有時甚至是為了符合城市的需求而被人為重建出來的。這讓我想起以前在北標府看到但沒有特別注意的那些東西,但在曼谷,人們卻一直在尋找它們。 4. 如果說這次主題是一種對「現代生活中的光」的詮釋,那你希望觀者從作品中感受到什麼?是一種距離感?還是一種內在的省思? Atom: 那是一種距離感——不只是跟自然,像是樹木或風景的距離,也是一種與他人的距離感。我從高中開始就一直記得 Coldplay 的《Fix You》裡那句「light will guide you home」,它把光當成希望的象徵。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光像是在引導我,但我每天面對的那些光,並不總是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有在「往哪裡去」。它讓方向變得模糊,我不太確定哪條路才是真的前進,甚至不確定「家」到底是什麼。有時它只是把我推進下一個任務、下一個截止日、下一個日常流程。它讓我一直動著,但不一定帶我靠近真正的休息或歸屬感。我希望觀眾也能感受到這樣的情緒,一種介於移動與停留、引導與不確定之間的靜靜拉扯。 5. 展覽論述中提到,色彩在這個系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你以未上色的畫布來取代白色顏料,以此來呈現光的純粹感。能否與我們進一步分享你在這次繪畫技法上的選擇與背後的用意? Atom: 這個想法是在我畫這個系列的第二件作品時產生的。當時我開始更深刻地感受到,光其實是沒有實體的,它不是我們可以握住或塑造的東西。它更像是一種「存在感」,而不是具象的形狀。 所以我選擇用透明的顏色輕輕地描繪光,或是乾脆不去描繪它,刻意不使用白色。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表達光的純粹和靜默存在的方式,而不是過度去定義它。 6. 在這次作品中,窗戶與螢幕似乎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象徵角色。對你來說,它們是邊界、出口,還是一種觀看世界的視角?能否分享一下這些元素在你的生活或創作中,是否也成為了一種框架,影響你觀察與表現空間的方式?  Atom: 窗戶與螢幕是我日常感受光的兩種媒介,但它們的角色非常不同。窗戶原本是讓人與外界連結的通道——自然、天氣及時間的流動,但對我來說,它常常只是背景。我整天對著螢幕工作,背對著窗戶;雖然自然光存在,但我幾乎沒有真正欣賞它的機會。 反而是螢幕,始終在我面前。它們變成主導我日常作息的光源——把我喚醒,引導我工作,甚至一直亮到我入睡。某種程度上,它們取代了窗戶,成為我觀看世界的新的框架。 7. 這個系列中,我們幾乎總是從室內看向窗外。這樣的視角設定,是在反映內心的省思,還是對外界距離的一種隱喻? Atom: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是待在室內的,而且並不是真的在看向外面。外面的世界通常是在我身後。我的注意力多半放在螢幕或工作區上,只有當我停下來轉過身時,才會注意到窗外。當我真的看向外頭的陽光、樹木或路過的人們時,那感覺是遙遠的,彷彿在看一個我並不真正參與其中的生活。 8. 相比過去較多以人物為主的作品,近期創作中人物的出現似乎變得更隱晦,甚至退到背景中呈現。這樣的轉變背後有什麼樣的考量或契機嗎?  Atom: 過去我常以人物作為畫面的主角,讓他們主導故事。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注意到,這些人物身邊的物件反而在形塑經驗上扮演了更關鍵的角色——它們其實更深刻地影響著人的生活。在這個系列中,我選擇將焦點放在這些日常物件上,讓它們成為敘事的主體。我希望觀眾能從這些細節出發,重新想像畫中這個人是誰、他怎麼生活、他被什麼樣的情緒與經驗所包圍。 9. 作為一位同時活躍於泰國在地與國際藝術圈的創作者,你覺得自己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你的創作語言的?你會有意識地融入泰國文化的元素,還是這些比較像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呢 Atom: 我相信文化與環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在泰國生活了大半輩子,即使我並不總是有意識地去思考這些文化,它們還是自然而然地滲入我的經驗裡,也進一步出現在我的創作之中。 10. 接下來有什麼正在醞釀的創作計劃嗎?這次展覽是否也讓你對未來的創作方向有了新的想法或轉變?  Atom: 我正在研究「光」作為「希望象徵」的意涵——這是一種幾個世紀以來深植在人類文化中的表徵。無論是自然光還是人造光,「光」長久以來都被視為引導我們穿越黑暗的力量,是給予方向與在不確定中帶來安慰的存在。

[ 專訪 ] 藝術家: 鄭農軒 1. 您的作品中似乎融入了神話或不同宗教故事的元素,請問您平時對這類主題有特別的研究嗎?是否有特別喜愛的或對您影響深遠的故事呢? Nung-Hsuan: 確實是蠻喜歡這類故事的,但說實話並沒有深入研究或是特別有影響的故事,它們之於我比較像是一種現實的對應,在化外奇想中,本質又跟現實十分相似,那種有一點距離,但好像又有點似曾相似的感覺,十分有趣。 2. 近年的作品與舞台、劇場的呈現風格皆有所關聯,請問您平時有觀賞劇場演出的習慣嗎?還是有受到特定書籍或文獻的啟發,進而發展出這樣的創作靈感? Nung-Hsuan: 沒有這樣的習慣喔,事實上我不太喜歡時間性的藝術形式(電影、劇⋯等),或許就是為了要拒絕這些東西,所以才選擇在繪畫這種空間性的藝術形式上來表現。大概是”口桀口桀口桀~我要用你的魔法來對付你!!”這種心態。 3. 您的早期作品較直接地反映故事情節,例如以象徵慾望等明確主題為出發點,而近期的創作則更偏向開放式呈現,未必有明確界定,更多描繪自己創作的狀態。請問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促成這樣的轉變? Nung-Hsuan: 我覺得我是一個喜於改變的人,在某個論述框架下待久了,內心就會自然產生一些反動的心態。可能跟上ㄧ題有點像,也是一種拒絕,對於”延續單一論述”的拒絕,所以其實每次主要展覽,談論的東西都不一樣。我希望我的作品,如果拉開很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的話,是由很多零碎的想法,聚集匯流成宏觀的視覺體驗。我覺得這個也是繪畫這種藝術形式的特色,因為他不是時間性的,所以繪畫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訴說。 4. 之前「信使」延續了「古典敘事系列」的畫面與故事呈現,而這次的展覽「維持崎嶇」是否同樣承接了「信使」的概念?兩者皆描繪創作當下的狀態,請問這兩個系列之間是否有起承轉合的關聯,還是它們能並行於同一條故事線中? Nung-Hsuan: 古典敘事(對應2020年的個展:請留步,聽我說個故事)談論的是繪畫的敘事內容與觀看之間的距離。信使系列談論的是繪畫自身,有一點繪畫自說自話,自我延伸的概念在裡面。維持崎嶇這個展覽不是談繪畫,而是談畫畫這個動作。雖然說畫面呈現類似,都是人物與場景與流動的筆觸,也許在視覺上有延續,但每次談論的內容是不同的,如同上一個提問的回應,我期望作品最終是由許多不同的想法匯集而成。 5. 這次的作品畫面幾乎以人的形體為主,相較以往較少出現動物或虛幻神獸的元素。請問這樣的轉變背後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Nung-Hsuan: 我想是跟這次的概念有關:畫畫的狀態,這個狀態有人的身體性在裡面,如果畫了其他動物,好像就有點飄太遠了。 6. 旗幟經常出現在您近期的作品中,能否與我們分享它在您的創作中所承載的意義? Nung-Hsuan: 當你揮舞一面很大的旗子的時候,有時候是你帶著旗子,有時候因為風阻反而是旗子帶著你。這個感覺跟畫畫很像,有時候是你主宰著畫面、筆刷與顏料,但有時候是這些東西領著你前進。這次展覽內容是以這個想法為出發點形成的。 7. 這次的作品概述中提到了「崎嶇」的狀態,主題也以「維持崎嶇」為名。由於「崎嶇」對觀眾而言可能帶有較負面、較辛苦的感受,請問您選擇維持這種狀態的原因是什麼?能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嗎? Nung-Hsuan: 崎嶇是我對於畫畫狀態的一種比喻,那是一種上上下下、左右晃動的心理狀態,一方面要小心的前進,另外一方面也需堅定的跨越。這個狀態維持得越久,通常作品也會越滿意,畫畫確實是一件比想像中來得辛苦與消耗的事情,所以如果崎嶇兩字能帶給觀眾一些掙扎感,我想蠻好的! 8. 這次的背景色彩帶有些許灰濛濛的感覺,對比著比以往更鮮豔的雲彩及光束,請問這樣的顏色選擇是否有特別的用意?是否與「維持崎嶇」這個主題有所呼應? Nung-Hsuan: 畫背景這部分,我思考的是畫面前後空間感表現的技術性問題,所以一開始把背景壓得比較灰讓他後退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又不希望一切退得太遠,所有的距離應該保持在一個恰到好處的狀態,於是用了彩度比較高的顏色把背景抓回來。在我的作品裡面色調、色彩、結構⋯等各種繪畫元素,都是在類似的情境推敲之中,累積成所見的模樣。這個反覆與調整的過程,就像在崎嶇之中行進。 9. 您平時也有涉略動畫和漫畫,請問這些媒介是否對您的創作產生影響?其中是否有哪部作品對您影響最深?能與我們分享嗎? Nung-Hsuan: 嗯~ 好像沒有覺得有被什麼作品影響很深欸,都是一陣一陣的。不過綜合來說對創作的影響還是有的,對於人物姿態的表現、對於現實之外的想像⋯等。 10. 去年您的作品在海外展出頻繁,從日本到中國,甚至遠至美國,此外您也曾參與池上藝術村的駐村計畫。這些經歷是否對您的創作帶來新的啟發或變化?過程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趣事或挑戰,可以與我們分享? Nung-Hsuan: 駐村所帶來的創作啟發與變化滿明顯的,我覺得是因為整體的環境、情境跟平常不一樣,做作品的想法和方法就改變了。比較有印象的部分是駐村期間有一個採訪錄影的環節,我提出可以一邊畫畫一邊接受訪問。因為分心,再加上配合錄影,變成有點硬畫,在技術上反而有一些新的體認。

[ Exclusive Interview ] ARTIST MULTISTANDARD MULTISTANDARD 1. How MULTISTANDARD Was FoundedCould you share the story of how MULTI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How did the five members meet and decide to form this group? MULTISTANDARD: We all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Interior,

[ 專訪 ] 藝術家 MULTISTANDARD MULTISTANDARD 1. MULTISTANDARD成立可以和我們分享 MULTISTANDARD 如何成立的經過嗎?五位成員是如何相遇並決定組成這個團體的? MULTISTANDARD: 我們都是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業設計學系的室內設計專攻。雖然是不同學年的五個人,但在學期間都一直保持友好並且屬於互相討論或是激發想法的關係。而成立的契機,原本只是為了節省報名費一起在DESIGNART TOKYO展出個人的作品。 MULTISTANDARD則是當時展覽的名稱,而展出後陸續以團隊的名義收到專案以及設計邀約,便從那之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設計團體。 2. 團體名稱的由來經查詢,MULTISTANDARD 這個詞彙與電子產品有關,意指「能夠處理來自不同系統的訊號」。想請問團隊為什麼選擇「MULTISTANDARD」作為名稱?是否有特殊的意涵,或是間接反映了團體的理念呢? MULTISTANDARD: 這個名稱來自於我們常使用的一種創作思考:以不同觀點審視世俗的固定觀念,將所謂的“負面”換個角度思考轉換“正面”。 Double Standard 雙重標準,通常是一個負面的詞彙,但對於創作,我們認為沒有所謂的絕對標準,反而應該提出不同的想法以及創作風格,而我們有五個成員因此決定以MULTISTANDARD多重標準這個造詞來當作團隊的名稱。 3. 創作命名方式我注意到你們團體的展覽主題常以英文小寫並搭配“_ing”結尾作為標題,想請問這樣的命名方式是否有特別的意涵或緣由呢? MULTISTANDARD: 在我們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動手執行“這個動作。經過親手接觸材料,實驗等等過程會更熟悉材料的特性, 進而能提升作品的品質以及說服力。且時常也因此產生預料之外的結果,並有些時候這些“意外”甚至能孕育出史無前例的作品。所以我們統一作品的名稱都以ing結尾,呈現出一種動手做,正在進行的一種意象。 4. 創作靈感的來源我發現你們的作品,不論是團體創作還是個人作品,其概念的出發點總是出人意料,彷彿是長時間觀察某個物件後,萃取出的獨特疑問或想法。好奇這次的展覽主題是靈光一閃的靈感,還是經由團隊討論逐步激發出來的呢? MULTISTANDARD: 在設計及創作的產業,要想到一個好的故事通常是難能可貴的,往往很多是有前例有人做過,或者大多時都只能產出很普通的概念。所以日常的觀察以及累積就相對的重要,這些觀察不僅僅只是對於設計領域,我們也盡量在不同領域裡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從中找尋概念以及自己的特色。而這次的團隊作品“tracing”,則是訂出一個主題“重新審視個人的作品”來重新發想。並花了滿多時間進行討論,而誕生的其中一個專案。 5. 團隊文化與默契作為一個設計團體,您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一些內部的小習慣或默契呢?據我們了解,團隊成員分別位於日本和荷蘭,這樣的距離是否帶來溝通上的挑戰?或許還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與趣事可以和我們分享? MULTISTANDARD: 我們畢業於同一所學校,雖然成員的風格有些許差異也各有擅長的領域,但也相對的有許多共通點。比如對於一個新的主題或是素材各個成員對於製作過程,處理順序大致上都有共識,並各自進行實驗再分享結果。而在處理專案,展覽的時候通常會發揮各個成員的所長來進行分工:文章、平面設計、展覽構成等等。 我們的成員分散於東京,栃木,四國,以及荷蘭甚至也可以說台灣。不能時常聚集當面溝通創作是一個挑戰,但相對的也有優勢。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風俗民情,文化,所以我們擁有更多元的題材能夠發揮,成員們互相分享自己在地的文化以及風俗通常都能 受到很大的啟發。甚至把東京當作發源地,能夠在不同地區展覽或是進行專案都是我們很珍惜且擁有的一項優勢。 6. 國際展覽經驗與挑戰MULTISTANDARD曾參加過米蘭設計週、Rimowa 的全球巡迴展覽等國際展覽,團隊有覺得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作品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嗎?或是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意啟發可以分享嗎? MULTISTANDARD: 在國際間的展出,其中一個大挑戰就是輸送費。此次展出的作品“tracing”,其中也包含了一個概念:日本這個島國所面臨的藝術品輸送費的問題。這對於台灣的創作者來說相信也同樣是一個難題。近年來,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在海外發表作品,但由於無法負擔高額的保險和輸送費,許多創作者往往因此錯失了展示的機會。這也很有可能是許多創作者無法突破國內市場的原因之一。 7. 媒材挑戰與探索您們的作品總是在嘗試並探索各種媒材,在過程中,是否曾遇到最具挑戰的媒材?或許有沒有特別想在未來嘗試或深入鑽研的媒材呢? MULTISTANDARD: 我們的創作通常以實驗性的方式為基礎,可以說每一個作品都是一次挑戰。在這些挑戰中,以黏著劑為主要材料的“oozing”可能是最具挑戰性的嘗試之一。接著劑是生產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但一般來說,在物件之間的接合過程中產生的痕跡或是溢膠,往往會被視為“瑕疵”。對於一般的見解,黏著劑幾乎從未被當作一種“材料”。“oozing”就是一個將是將黏著劑當作是主要材料,重新定義並賦予價值的挑戰。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將被接合的物品視為單純的“模具”,而接著劑則成為了主角。這樣的處理方式讓黏著劑成為了焦點,最終發覺到以往的主要材料和接著劑之間的立場互換所產生的有趣現象。以這種逆轉結構來向固有觀念提出疑問的手法也是我們創作的方式之一。而媒材沒有特定,比較像是依照當下的題材來尋找最適合的材料,來表達我們想要述說的故事。 8. 創作的哲學性在您們的個人作品中,背後的概念往往引人深入思考,甚至帶出哲學性的探討。想請問您們平時是否閱讀相關書籍,或是受到哪些外在影響,才有如此有趣且富有深度的創作延伸呢? MULTISTANDARD: 在接觸新題材時,對其背景和歷史的研究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認為理解主題的脈絡和特徵,往往能夠使作品更具說服力。此外,在深入探討特定主題或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希望通過作品提出新的觀點。而這些問題往往來自於日常生活或與他人的對話,甚至有時這些問題會成為創作的契機。而最終,我們希望的不是僅僅得出一個單一的答案,而是與觀者共享這些問題,並一起思考將其當作製作的過程。通過作品讓觀者們能夠有所反思,或者讓他們發現未曾察覺的新觀點。探索這種雙向對話的可能性,正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9. 團隊間的學習與挑戰從您們的作品和社群媒體可以看出,MULTISTANDARD 的成員各自在不同媒材上有特別的專長。好奇的是,您們是否會互相學習或挑戰彼此擅長的媒材?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有沒有讓人特別印象深刻的經歷可以分享? MULTI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