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ng
Artemin gallery 創立於2020年,品牌以其為名,期望自身對於藝術的感知有如神經傳導般的敏銳與快速,並致力於尋找生活中每刻光景與藝術的連結,找尋潛力藝術家,發現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

Follow Us

個展舉辦 (Page 2)

[ 專訪 ] 藝術家 吳東龍 藝術家吳東龍的作品中,簡約的表象下隱藏著一場與美感的對話,一場與生命的辯證。底色的著墨、符號的琢磨,以及線條的安排和留白的鋪陳,都凝聚了他深刻而細膩的筆觸,帶著一股協調的感覺。從遠處觀賞,畫面中彷彿展開了色塊、符號和線條之間的對話,然而當你靠近作品仔細端詳時,那看似平和一致的底色卻蘊含著驚人的生命力。 世界已走出疫情的陰霾,但在舊世界的瘡痍之後,我們將走向何方?隧道盡頭的新世界又將是什麼?藝術家吳東龍先生的「隱外之境」個展將於2023年9月16日至10月21日在 Artemin Gallery舉行,展出其繪畫作品。或許這場展覽能為我們帶來一些靈感。 Artemin: 請介紹首次創作的陶瓷的立體作品的動機與概念?

文 / 陳世霖 - 大提琴家與「ISM主義甜時」創辦人 世界似乎已走出疫情陰霾,但在滿目瘡痍的舊世界後,從此我們會走向何方?隧道盡頭的新世界會是什麼?或許這場在《Artemin Gallery》所策展的「隱外之境」能給我們一些靈感。 17世紀「啟蒙運動」以降人類逐漸脫離了中世紀的神學禁錮,在思想上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實驗科學的大步跨越、理性思維的深化;人們衡量著「人性」與「宗教」價值上的輕重,驗證、推理等眾多具系統性的方法論,催生了如哲學家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培根 (Francis Bacon) 與後來的康德 (Immanuel Kant) 對「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思辨,直到近代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對於「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討論、思辨也從未停歇。 在音樂藝術上,17世紀的德國作曲家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受「啟蒙運動」影響,在和聲 (Harmony)與對位 (Counterpoint) 技法的精彩應用,爲西方的「複調音樂」,也就是我們所熟知「古典音樂」 (Classical Music) 開啟了一頁璀璨篇章。當時「理性主義」的方興未艾的確將人類文明往前帶了一大步。 標誌性的幾何、色塊、線條、符號運用,台灣藝術家吳東龍的創作我們一直以來以「抽象」、「簡約」來定義。畫面上的鋪陳充滿著對理性的自覺,甚至對於畫作中畫布底色的處理、堆疊,也蘊藏著科學實驗般的假設、嘗試、驗證;對洗鍊畫面的呈現企求如平面幾何裡的畢氏定理 (Pythagorean theorem) 《a² + b² = c²》 或愛因斯坦著名質能等價公式《E = mc²》那般簡潔、和諧但也抽象。 然而如同音樂中無論是如何嚴謹、深思的曲式結構,藝術創作的本質終究在試圖傳遞藝術家對情緒、對人性、對生命的獨特觀點。樂譜上每顆精準寫下的每顆音符,是思考、意識、觀點、情緒在一段時間內的聚合與流動,音符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意識與情感的表達。 東龍的作品中何嘗不是如此?底色的著墨、符號的琢磨,抑或對線條的安排、留白的鋪陳,在「簡約」表象底下是一連串與美感的對話、辯證,還有對生命的省思、質問,「簡約」與其說是創作的表現形式還不如說是那是種在面對自我後的解放。 在簡約、減法的過程抽離了具象,「抽象」兩字也就隨之映入了人們的腦海,也在這時讓一般人在面對作品時感到看不懂、感到生畏。別說現代藝術,就連古典音樂長久以來也是面對相同的窘境;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本身就極為抽象,只單純由Do、Re、Mi、Fa、Sol、La、Si,七個音構成旋律、和聲,音樂聲響的出現與消失不過在數秒間,摸不著、看不見,在人的五感裡很難留下些什麼。 尤其在這裡教育普遍追求正確答案的我們,在欣賞抽象作品但腦海裡卻搜尋不到與之匹配的答案時那樣子的氣餒、不知所措,「抽象藝術太難我不懂」,這樣的沮喪時而可聞。但我們來聽聽作家沈從文怎麼說。 已故作家沈從文在家書中曾描述聆聽鋼琴家傅聰的演奏:「簡單幾個音符所傳遞的感情、畫面,我不知要用多少字才寫得出來、形容的出來。」 的確,不同形式的藝術呈現都是藝術家個人意識的轉化與展現,但聽著音樂的我們有意無意將自己的情緒經驗投射至流動的旋律中,無論是觸景傷情、懷古傷今;情緒的感受本就存在人類群體裡的普遍現象,差別只是每個人有著不同接受刺激的場景。因此無論音樂、美術、舞蹈

[ 專訪 ] 藝術家 MIRZA CIZMIC 芬蘭藝術家 Mirza Cizmic,1985年生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Bosnia and Herzegovina),這個國家位於東南歐,台灣人不太熟悉。今年38歲育有兩子的的身為父親的藝術家Cizmic現正處於術創作力如繁花盛放的階段,看他作品好像在欣賞一部又一部劇情緊湊的電影,而且內容以不按牌理出牌居多,有非常多的作品包含地獄梗,看了令人樂不可支。大家可能會覺得藝術家Cizmic這人徹徹底底就是一個冷面笑匠呀!或說,他本身是喜劇演員或喜劇導演吧? Artemin: 在你的畫作中能看見於日常生活中最具人之間連結的場合,也許是客廳、餐廳、臥室、浴室、後院等。請問這些地點的選擇來自於您生活中的取材又或是其他靈感來源呢?這些地點在您系列的創作中是否有象徵之意義?

Artemin Gallery | Mirza Cizmic 芬蘭藝術家 Mirza Cizmic,1985年生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Bosnia and Herzegovina),這個國家位於東南歐,台灣人不太熟悉。今年38歲育有兩子的的身為父親的藝術家Cizmic現正處於術創作力如繁花盛放的階段,看他作品好像在欣賞一部又一部劇情緊湊的電影,而且內容以不按牌理出牌居多,有非常多的作品包含地獄梗,看了令人樂不可支。大家可能會覺得藝術家Cizmic這人徹徹底底就是一個冷面笑匠呀!或說,他本身是喜劇演員或喜劇導演吧? Mirza Cizmic現階段藝術上的表現,讓人很難聯想他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在戰亂中的童年究竟是怎麼渡過的。回應這苦澀的運命,他引述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勇氣並非無懼,而是對抗恐懼,戰勝恐懼。」這句話聽起來只是一種讓人過目就忘的心靈雞湯,但對他來說根本是一步一步走過的、很深刻的一段路。童年總是值得人花一輩子探索,或對人的一生留下深遠的影響。一家人決定離開煙硝中的波士尼亞,那一年,Cizmic 9歲。他的作品曾經是有關大逃亡的印象,那是如出埃及記一般的出走,以他紮實的繪畫技巧所能達到的繪畫性,融合他的人生歷練,完全具備了創作史詩的能力。但當時的他就用偏冷冽的調性去畫,沒有大開大闔、沒有哭天搶地、不對歷史做悲情的控訴。 而近年Cizmic 專注於個人小敘事。他營造劇場效果,在創作中拼貼自己幻想中的過去,把好幾種俗世荒誕情節濃縮在一起,加油添醋使之更荒謬,明明在講自己(不存在)的童年回憶,卻好像保持一個略帶批判的距離,導演出別人的故事,講出妙趣橫生的 fairy tales?作為一位父親,他現階段創作的基本思考真是單純無暇,原意只是要跟自己的孩子一起探索他們的童年,同時也藉機彌補自己童年的遺憾。但這位「導演」創作了非常多戲劇般的畫作,內容層次竟是越來越豐富。 例如本展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Breakfast on the Grass was never Édouard's idea是 Cizmic 向愛德華·馬奈 (Édouard Manet) 於 1862-1863 年創作的傑作《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 致敬。Cizmic 少年時在藝術學校大量臨摹歐洲名畫,獲得紮實的訓練,其中,馬奈是他一直以來的最愛。他在此作的構圖上仍如馬奈該作品有著明顯的前、中、近景之區別以及明暗交錯,另則他對人們日常生活隨興至粗糙的一面描繪得極為細膩,充滿活力。歷史上受馬奈啟發的作品眾多,Cizmic 此作美感部分來自馬奈 160 年前留下的遺產,部分來自 Cizmic 融合了各種幽靈元素和不可思議的情節。 他也試著用 True Bride's Chronicles、Art

[ 專訪 ] 藝術家 KABEKUI 在『Blink | 霎』展覽中,KABEKUI透過生活中的矛盾和美感尋找靈感,試圖連結自我內在與外在的世界,並藉由同名角色『KABEKUI』,傳達靈魂不受束縛、突破界限的概念,而複雜且交織的線條,象徵著生命的曲折與蜿蜒,探索人生中的轉折與變化。"讓我們一起發掘 KABEKUI 還不為人知的一面" Artemin: Who is KABEKUI?

『 BLINK | 霎 』寓意轉瞬即逝的剎那間就能改變整個世界,同時延伸至靈魂不受限制的意象。 在本次展覽中,KABEKUI透過生活中的矛盾和美感尋找靈感,試圖連結自我內在與外在的世界,並藉由同名角色『 KABEKUI 』,傳達靈魂不受束縛、突破界限的概念,而複雜且交織的線條,象徵著生命的曲折與蜿蜒,探索人生中的轉折與變化。 KABEKUI的創作風格像生物一般,不斷演化並成長,在BLINK展覽中,更首次詮釋了『 GIJINKA 』,透過擬人化的方式表達出人類情感,他能夠自由地在空間中來回流動,就像是在一瞬間, 能夠消融掉所有的障礙與束縛,並不斷演化且不受拘束。 這是『 KABEKUI 』與『 GIJINKA 』第一次出現在 Artemin Gallery 的新空間,以各種不同的樣式與大家相遇,期待觀眾在展覽中,能沉浸在不同形式的媒材、空間、線條和人之中,獲得一個全新的體驗,並從中汲取一些勇氣和色彩,為生命旅程增添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 BLINK | 霎 』symbolizes how a fleeting moment can change the entire world, extending to the boundless imagination of the soul. In this exhibition,

東京塗鴉藝術家KABEKUI台灣首檔個展“CLOSE YET FAR”由 Artemin gallery與 雲清藝術合作策劃,預計於 9/3起至9/17登場,帶來38幅作品,包含平面繪畫以及獨有的木製2.5D創作,KABEKUI標誌性的角色以生動且繽紛的色彩出沒在畫面之中。 ‘KABEKUI’ 之名源自於藝術家自創神秘 2.5D 生物,KABEKUI 在日文中為「喰牆之蟲」之意,牠們有著日式卡通臉孔和可以無限延展又總是相互錯綜的身軀,雖然非常弱小,但在集結之後還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如藝術家在日本潮流文化藝術雜誌《HIDDEN CHAMPION》專訪中提到:「KABEKUI就像是存在於人心之中蠢蠢欲動的某種意識。」KABEKUI透過展覽名稱“CLOSE YET FAR”道出刺蝟困境心理狀態,拉近的距離可能是傷害的原因,矛盾在秩序與混亂的縫隙中滋長,陷入的是充滿選擇,卻又進退兩難的困局。 Tokyo graffiti artist KABEKUI’s first solo exhibition in Taiwan, “Close Yet Far”, is on view between 3rd – 17th September 2022, presented by Elsa Gallery and ARTEMIN